听音乐也有鄙视链!分析乐坛四大受众群体-高娱传媒 

明星代言推荐

更多>>

明星演出推荐

更多>>

娱乐新闻热点

娱乐资讯

当前位置:明星经纪公司_上海明星经纪公司_明星代言公司_高娱文化传媒官网 > 新闻中心 > 娱乐资讯

听音乐也有鄙视链!分析乐坛四大受众群体

信息来源:高娱传媒 发布时间:2019-08-12 10:02:31

我们生活在一个“嫌贫爱富”的时代,即便达不到实现财务自由后的物质碾压,我们也会想方设法在精神世界里寻找一个制高点,渴望通过另类的方式得到别人的仰望。这种情况并不罕见,在你的朋友圈里,充斥着“甲之蜜糖,乙之砒霜”的优雅自拍,夜深人静的时候冷不丁冒出来的内心独白,以及刷了三四层滤镜,还不忘在照片下方加注餐厅定位的“打卡纪念”。

有人说这样的世界太雾里看花,缺乏真实感。可音乐恰恰相反,由于音乐的接受能力是循序渐进的过程,不可能今天听《儿歌三百首》,明天就能站在后摇乐队现场自嗨。音乐独特的魔力在于,你所喜欢的,就是你眼里最好的。也因此使得音乐成为了“阶层鄙视”的头号手段。音乐的受众群体们,形成了稳定但不固定的鄙视关系。你听的太土,他爱的过时,成为了互联网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

但每个事物都必然有它存在的意义和原因,当我们抛开有色眼镜去重新看待这件事情的时候,你会发现很多超越音乐本身的问题。

这篇文章,咱来聊聊中国不同层次的音乐受众和形成的原因。

一、先“富”起来的乐迷

其实音乐也像金钱阶层一样,总有一批先“富”起来的人。在唱片时代,听音乐是一件有门槛的事情,所以那时的音乐受众,是由文艺阶层和音乐爱好者组成。无独有偶,80年代到90年代,那是世界音乐的高峰期,大师辈出,群星璀璨。

当时音乐受众分为两种人,一种是有能力直接听外国音乐的人,另一种是听本土化音乐的人。前者的起点很高,那是光芒万丈的大时代,胎教音乐都听The Beatles的高精尖人群,自然天生练就“瘦死的骆驼比马大”傲视群雄般的审美能力。

第二种听本土音乐的人,也很幸运,中国摇滚乃至整个华语乐坛都始于模仿与扒带,邓丽君和崔健也不例外,邓丽君重新填词日本音乐,崔健就是从扒威猛乐队的音乐起步的,这个正常,毕竟中国人骨子里的是曲水流觞,而现代音乐是外来物,当时既没有音乐学院,也没几个人能出国。所以,这些音乐保留了外国音乐的精髓,也同时拥有了中国大师的深度理解。

这是中国音乐的第一批受众,也是直接覆盖了中国音乐从业者绝对比例的一批人。他们独自陶醉,独自快乐。可音乐的发展更像是一个渡劫的过程,有的人成功打怪升级而那些渡劫失败也大有人在。初代受众里,也有不少一张《邓丽君选集》听二十年的人。

二、乌托邦式的唱片时代

所有美好事物在与利益融合的初期,都会呈现一种突然爆发的态势。乐坛迎来唱片大时代,第二批音乐受众也由此诞生。起初的乐坛是想营造一种音乐欣欣向荣的景象,但这条路不知怎的,走歪了。有人说是因为发现了“1625”的金曲创作规律,有人说是因为那时的人们都处在“情感泛滥”时期。总而言之,中国的芭乐情歌大规模爆发,那些苦情卑微的作品,直到今天还影响着无数人。

实际上,唱片时代依附于“从业决定权”,所有的音乐都是由从业人员率先筛选,留下的音乐平均水平是很高的。这更像是一个业内人士的乌托邦,静谧又美好,即便是争斗,也都是《红楼梦》式的公主少爷争风吃醋。但他们没有想到,这一篇干干净净的《红楼梦》很快会变成《金瓶梅》。

三、泥石流般的电视选秀时代

唱片行业在发展了十几年后,在千禧年达到巅峰。也就是四小天后,周杰伦,林俊杰,王力宏的时代。唱片业的一切运作在千禧年到达极致,所以那时的音乐也一直流行到今天。但04年是极其尴尬的一年,在很多人眼里,04年伴随着超女的红火仿佛达到了乐坛的巅峰。但事实恰恰相反,电视选秀的成功,带来了无数新的音乐受众,而且这批受众开始呈现出娱乐低龄化的态势。

在此之前,音乐行业都是自上而下的运营,唱片公司出什么,观众听什么。而电视的普及,使得音乐行业第一次开始了自下而上的影响,我称它为“审美下沉”。受此影响的作品很多,《洗刷刷》以及耳熟能详的“红豆,大红豆,芋头”都是为了迎合市场而做出的“特供产品”。

音乐从业人员也开始了大众化的草根挖掘,起初的超女快男还会在唱片价值上进行考量。到了最后,《中国好声音》《星光大道》《我是大明星》等,已经完全沦为了娱乐至上的产物。很多人认为综艺节目对音乐的发展是有好处的,但这种积极作用极其有限,发展过头了反倒会本末倒置。否则梁博就没必要费尽心思淡出大众视野那么多年了。

但是这批音乐受众一直都在,他们也是当今市场最有存在感的一批人。为难的是,不知不觉间,撑起乐坛审美底线的任务,落到了他们头上。

这是我近两年来一直都在说的话题。过去的五六年里,每年都有几首歌与一两个新人通过唱歌综艺爆红,或是让旧人再度获得事业第二春,而这两年综艺已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与庞大的受众,而如今满大街上播放的爆款歌曲,《学猫叫》、《海草舞》、《往后余生》等,则都来源于网络。

互联网的发展,将从前不怎么听音乐的人群变成了音乐受众。这个量级是巨大的,大到可以在两三年时间里干掉电视媒体,大到足以让这些“网红歌曲”与粉丝疯狂刷榜的“偶像音乐”平起平坐甚至碾压。

我不喜欢那些爆款网络歌曲,但我理解他存在的道理。这与十多年前大街小巷都在放《洗刷刷》是一样的,只不过这次规模更大。这是一次全民生命力的释放,这些音乐成为表达情绪、氛围与生活的一部分,因此这些音乐也被赋予了更高的意义,它呈现出了生活的千百种面貌,既充满接地气的生活趣味与感染力。“我想要带你去浪漫的土耳其,然后一起去东京和巴黎”,其表达的恰恰不是对浪漫小资生活歌颂与向往,而是闭塞又沉闷的城镇式的对于外面世界的想象与逃离,能受之感染的恰是同一种生活层面的大群体。

正如每个婴儿出生都要吃奶一样,成长后才吃得下五谷杂粮,品得了山珍海味。这是一个过程,这是一个国家全民进步的体现。而在这个过程中,必然伴随着多种接受乏力,审美不合的问题。

人们说,现在火的音乐,如同高中生读小学课本。实际上,那些书写着史诗巨作的人一直都在,那些编写罗曼蒂克小说的人也都在。不同的人群,在同一个时代里,品味着各自不同的乐趣,这也不失为是一种美好,与生活的美妙。


明星代言在线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