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电影里不是廉价盒饭,比内地的盒饭好多了。电影里出现盒饭,一方面是接地气,一方面就是经费少。
经常看香港电影的人,往往都会发现一个现象,在香港的很多电影里面,黑老大都喜欢吃盒饭。这种盒饭镜头还很多,出现在很多部电影里面,比如《无间道》系列。
香港电影里的盒饭并不是廉价盒饭
往往一提起盒饭,第一印象就是地沟油、烂菜、烂肉,没有油水,没有任何味道,难以下咽,10多块钱左右的价格,非常廉价。这种盒饭其实内地才有,比如一些在横店拍戏的剧组,往往给群众演员吃的饭并不好,就是食之无味的这种廉价盒饭。
还有一些污水横流的小作坊,生产出来的盒饭往往也是这样的,看着一点兴趣都没有,甚至有点恶心。再者,经常能够在新闻头条上看到各种各样的报道,有关于这种廉价盒饭,让观众都习以为常,认为凡是盒饭都不是什么好饭。
而香港电影里面的盒饭可不是这样,要比内地好多了。他们的盒饭都是从高档餐厅里打包回来的,就像我们内地的一些五星酒店、特色饭店一样,味道很好,只不过是用快餐盒装,里面有可能是鲍鱼。严格的来说,香港的盒饭不是盒饭,应该叫外卖,这些外卖往往都很好吃,绝对不是地沟油快餐。
电影《新英雄本色》里面有一个剧情,律师去警察局保释小混混,顺便给他打包了两个鲍鱼,而且还嘲笑警察打包的干炒牛河。这个盒饭里面装的就是鲍鱼,令人垂涎三尺,而不是毫无兴趣。
电影里面拍盒饭是剧情需要
香港电影里面频繁出现盒饭的情景,更多的是为了剧情需要。很多关于黑社会的电影是为了突出黑老大的威风和混混的流氓,这些人每天打打杀杀的,根本没时间,也不可能去高档餐厅吃饭,他们往往就是叫的外卖。在很久以前,香港的黑帮老大如果要做什么事的时候,先给底下的人每人发一份盒饭,吃饱了然后再出去做事。
而且,很多的黑帮老大都是从底层混混做起的,他们曾经颠沛流离,经常吃盒饭,即使做了老大,这个习惯也没改变。就这样拍,才能够体现出老大的真实生活。
香港的生活节奏非常快,很多人都没时间做饭,也没时间出去吃饭,吃盒饭都已经成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了。而他们拍电影需要接地气,有生活的常态才可以,就要出现这样的镜头,否则就感觉太虚假了。
吃盒饭是因为经费有限
内地的一些电视剧,特别是宫廷剧,里面的饭菜都是山珍海味,看着都吸引人,忍不住想把道具都吃了。内地的剧组都很有钱,对于剧情中的饭菜非常讲究,追求视觉上的美感,往往需要华丽才可以,尤其在皇宫里面,更应该是满汉全席,自然会花大价钱进行包装,很少看到过吃盒饭的镜头。
而香港的电视剧就不一样了,他们那时候的经费有限,剧组为了节约成本,就只能拍盒饭。就是把他们刚叫来的盒饭顺便拍了一下,用不着专门花钱去找道具。
虽然香港的演员吃的是盒饭,但他们却努力为观众呈现出好的影片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港片都是经典,值得怀念。
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,而盒饭是香港的一种常态文化,这种常态化也进一步延伸到了电影的剧情里面,才能够让影片更容易被大众接受。
生活节奏快,盒饭和排档更节约时间成本
香港的生活节奏,比起北、上、广、深这几个城市,只快不慢。如此快的生活节奏之下,一起坐在大饭店,边吃边喝浪费几个小时时间,似乎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。所以,一般情况下,叉烧饭、腊烧饭、煲仔饭、咖喱饭等各种盒饭,才是填饱肚子的首选。拍电影也一样,涉及到吃饭,道具首选盒饭。
当然,盒饭并不完全是低端快捷的代名词,再高端的菜品,打包之后,都会变成“盒饭”。而且,香港有很多高档盒饭的价钱也不便宜。
与香港的餐饮发展史有关
“大排档”二战后在香港兴起,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至顶峰,成为那代人的集体回忆!
“排档”、“档口”、“收摊”、“打包”……,这些耳熟能详的词汇,在港片中的“出镜率”非常高。这与香港的餐饮文化密不可分。
港剧、港片有自己的传承与传统
还记得TVB的传家宝公鸡碗吗?
要不是网友们眼尖发现了这个“传家宝”,小编根本没留意到,一个花型的碗,TVB居然用了20年!